我国智慧矿山建设的理念与目标
近年来,国家密集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提升了我国能源生产端、运输端、交易端、消费端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了能源生产与交易成本,促进了我国能源与矿业产业的协同发展。
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了40.8亿t标准煤,同比增长2.8%,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9.8亿t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消费量占比约56.8%,石油消费占比约18.9%,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消费占比约24.3%。在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大国关系不协调的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风险上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我国能源与矿业产业新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与技术路径。
智慧矿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山开发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是系统智能与人文智慧的协同融合。系统智能是指矿山运行系统具有全流程人—机—环—管数字互联高效协同,智能决策自动化运行的能力;人文智慧是指人的智慧在矿山运营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管理者的思想、知识、要求等变成系统决策的依据,提高决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健康运行。新型的智慧矿山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以造福职工、创造企业价值、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矿山新生态为根本目标。
根据矿山地质条件、开采工艺等要求,自动创建和优化开发流程,智能响应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种环境参数变化与需求,实现矿产资源勘探、矿井开拓、采掘、运输、洗选、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生产管理等全流程的智能化运行,提升矿井开采效率与安全生产水平。智慧矿山建设已经成为矿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为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关键技术、设备、系统平台等方面已具备应用基础,且已在垂直行业获得初步应用,深度融合成为未来趋势,科技创新发展为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2)安全生产倒逼矿业企业开展智慧矿山建设。受资源赋存条件、开发与利用工艺的复杂度、技术与装备水平等因素制约,矿业领域危险作业岗位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仍然较低,重大安全隐患的智能监测、预测、预警等技术相对落后,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安全生产压力大等问题,智慧矿山建设将大幅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数量与劳动强度,推动矿业企业实现井下无人则安、资源高效开发。
(3)矿业企业招工难倒逼开展智慧矿山建设。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就业人数下降,矿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其它行业,且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部分矿山企业的井下作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矿山企业井下恶劣的作业环境难以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开展智慧矿山建设将改变矿业企业传统的作业方式,让矿业从业人员更加体面的工作生活。
智慧矿山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矿产资源安全、智能、绿色、低碳开发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业开发技术深度融合为保障,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与现代管理理念,构建全面感知、实时互联、自主学习、动态预测、科学决策、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矿山资源开采、运输、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智能化运行,为矿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智慧矿山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对全面提升矿业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开展智慧矿山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矿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智慧矿山建设理念、内涵与要求,应坚持系统性、前瞻性、差异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矿井建设条件与建设基础的差异性,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科技装备发展趋势与水平,确定智慧矿山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如下:
(1)近期目标(2025年),矿山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矿产资源开发全流程的信息化、少人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构建较完善的AI、区块链、机器人等技术应用场景,矿产资源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2)中期目标(2035年),构建成熟的智慧矿山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实现矿井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剥)、运通、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矿山智能化体系。
(3)远期目标(2050年),矿产资源开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井下生产作业全部实现机器人替代,矿产资源开采、运输、消费、监管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行。